今年以来,我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,以深化改革、创优服务为切入点,加快推动农业增效、保障农民增收、促进农村发展,取得了较好成效。
一、围绕产业夯基础
一是夯实农业生产基础。认真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通过产业项目撬动、高新技术推广等措施,加快推动秋冬农业生产。将2020年度9.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分解到10个镇21个村同步实施,明年3月底可全部建成,项目区生产条件将大幅改善。坚定“稳粮、扩油、保蔬”目标,138.6万亩秋粮收获已接近尾声,预计全年粮食总产87.3万吨,同比增产12.7%;完成秋播油菜67.4万亩,秋冬蔬菜面积扩大到8万亩,确保了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。
二是补齐水利工程短板。大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、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、水生态文明建设等“七大工程”,谋划实施新一轮水利补短板项目42个,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。全县新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8万亩,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8公顷,新增供水受益人口4.4万人,农业灌溉水平和综合抗灾能力全面提升。
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。按照“区域化布局、专业化生产、规模化发展”思路,因地制宜打造了高油酸油菜、小龙虾、生猪、禽蛋、花卉苗木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。大力推广小龙虾扶贫产业,发展小龙虾55万亩,年加工能力6万吨,实现产值30亿元。放大十里铺花木城辐射效应,打造花卉苗木基地20余万亩,年交易额近10亿元。大力引进市场主体,牧原、正邦、双胞胎、蟹尚凰等企业相继落户,农业产业化队伍不断扩大。
二、围绕市场创品牌
一是做大做强加工企业。大力实施技改扩规,洪森集团50万吨智能化生产线、楚玉食品2万吨小龙虾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,农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。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家,预计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超200亿元,可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,利润4.4亿元。
二是做亮做响农业品牌。坚持质量兴农,支持农业主体开展“两品一标”认证,通过京东沙洋特产馆、“荆品名门”等载体,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推广,打造了洪森香米、龙池香米、蛟龙蛋、荆星菜籽油、顶辣食品等一批全国、全省知名品牌。
三是做优做好电商销售。抢抓“互联网+”发展机遇,大力开展涉农电子商务活动,全县涉足电子商务企业200余家,入驻淘宝、天猫优品、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等平台网店80余家。今年以来网络农产品交易额超2.5亿元。
三、围绕宜居建新村
一是整合项目建设新村。推动“多规合一”,合理利用闲置资源,建成“五务合一”农村社区257个,占全县村、社区总数的96.7%。大力推动县域内国省道改造升级,确保交通大动脉全面贯通;加快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农村道路“最后一公里”得到优化;分批次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,惠民公交进程不断加快。
二是整治环境扮美新村。积极开展“五清一改一植”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,全域实施农村清洁行动,“三民共治”模式、“四个一点”机制等典型经验得到推广,实现了垃圾终端治理向源头破解的转变。汉江、长湖退捕渔船“应退尽退”,渔民转产安置保障“应转尽转、应保尽保”,畜禽养殖“三区”规划全面落施,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。
三是发展旅游繁荣新村。以油菜花旅游为主线,一线串珠打造了岳飞城、油菜花海小镇、樱花部落等田园综合体,沿线美丽乡村星落点缀,逐步实现了产业示范带、乡村旅游示范带和美丽乡村示范带有效衔接,“赏油菜花海、观现代运河、走荆襄古道、游美丽汉江”成为沙洋旅游特色。
四、围绕改革添动力
一是不断优化农业生产要素。放大“按户连片耕种”规模效应,有效解决了土地“分散化”“碎片化”弊端,实现农户对土地最低成本、最大利润、最高效益的经营。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明确主体定水权,分级分类定水价,靶向施策定奖补,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幅提升。
二是不断释放农村发展活力。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,纪山镇郭店村“三全模式”成功探索了房地使用权的放活路径。从生产、经营、流通等各环节入手,一体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、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等改革项目,农村发展活力加速释放。
三是不断激发脱贫致富动力。创新推出“新农贷”,有效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抵押不足、融资困难问题,为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种养大户、涉农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由农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,实行组织领导“合一”、经营管理“合一”、利益分配“合一”,带领贫困户脱贫增收,促进广大群众共同致富,有效壮大了乡村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。